http://n.sinaimg.cn/news/transform/200/w600h400/20180809/CYv_-fzrwica0445929.jpg
中國人親戚關係圖表(孩子輩分稱呼大全圖)
人是社會性的高級動物,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社會氛圍,決定生產關係(人與人的關係)的因素首先是文化和信仰,其次的是傳統生活方式(或自由生活支配)的習俗理念,再次是個人興趣取向…
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以“和”為貴,和氣生財,多個朋友多一條道…強調抱團式互動和彼此依賴;而歐美的家庭文化氛圍,是強調孩子成長獨立,張揚個性自由,抑製了孩子成長與原生“家族”的互動同時,抑製了“家族依賴”坐大,促進了個人自由的興趣取向,才沒有了成年人“家庭依賴”這回事…
幾千年的封建社會,也是男權社會,為了與“和”同步,也有了以男性姓氐為中心的家族式的包團…麵對一個大家庭,才有了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的現象;麵對一個家族,同姓的往往是一個村或近鄰幾個村,更有甚者會讓一個姓在某一區域擁有十幾個村,這就是本區域所俗稱的“大姓村”,這也是中國各地常見的事!
正因為舊社會沒有避孕的措施,多姊妹家庭很普遍,也就有了家裏的老大結婚了,老麽還是孩童;更有甚者是婆婆與媳婦同時懷孕,或者是一個家庭裏的老麽,比侄子或侄女還小,以致長大了外人根本搞不清楚這個家庭的叔侄之分…
一個家庭是如此,一個家族更是如此,老大的後代老人早結婚,老麽的後後老麽晚結婚,如此繁衍幾代人,就會出現同姓的輩分不同步,也就會出現同一姓氏的幾個村,高輩分的與低輩分的,相錯五六輩!
現在的80後90後00後根本就沒見過,同一個家庭年齡相當的兩人卻是叔侄或姑侄關係,而兩人與外姓同一年齡段的熟人,都是以兄弟加朋友在互動,這也讓外人有了稱呼上的尷尬,同吋也有了互動上相對的複雜性。讓外人去麵對一個同姓家族的幾個村,首先定位了與某一個人的兄弟關係,再與他同姓的族人互動,就不會再稱兄弟了,因為在輩分上相差四五代,你一個外人根本就不知道那個是爺爺輩,那個是孫子輩,都喊兄弟,你這剛結交的兄弟朋友也不樂意啊!
女人相對男人,更能體現於在情感上的互動,她們也有情感釋放的需求,為了尋找精神依賴,為了尋找與男權(讓孩子取男人姓)的平衡,她們也要通過孩子與娘家、與姐妹家、與姑媽的互動,這就有了農村親戚的七大姑八大姨之說,七大姑並不僅是指親姑媽,還包括有本姓父親的堂姐妹;同理,八大姨並非媽媽的親姐妹,還包括母親的堂姐妹。
正因為都要互動,才有了親戚圈的龐大體係;正因為有了以血緣關係為中心的抱團式互動,加之本家族之內和親戚圈內,年齡相仿的人輩分相別,才有了讓外人難“鑒別”的複雜性!
而今的中國城市,都是多姓混居,沒有了家族圈互動上的論資排輩,與朋友互動進飯局,也用不著上下席排座位,都是幾個人紮堆隨便一圍,入席就餐簡單多了!記得小時在故鄉吃酒席,一個爺爺輩的長輩,因為沒有被派請坐上席,竟生氣掀翻桌子…這類因坐席不順的事,在我童年的記憶中,不僅隻是一次,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發生過…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